亚洲精品福利视频,看欧美黄色片,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网,人兽大战在线观看

首頁 > 信息公開 智慧黨建 宣傳工作 > 走近“最美擁軍人物”:軍民魚水情深的“最美”見證

走近“最美擁軍人物”:軍民魚水情深的“最美”見證

時間: 2021-08-02       來源: 中國軍網       字號:[ ]

     中央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全國雙擁辦7月30日聯合發布“最美擁軍人物”先進事跡。

  “最美擁軍人物”評選發布活動自2014年至今已累計舉辦3屆,激發了全社會參與擁軍的極大熱情,樹起了尊崇軍人職業的鮮明導向。

    在發布儀式現場,“最美擁軍人物”紛紛表示,這是愛國擁軍路上的一個新起點。

 

 

  光榮榜

  第三屆“最美擁軍人物”

 

  涂伯毅 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一級傷殘軍人

  次仁羅布 西藏自治區札達縣底雅鄉底雅村黨支部書記

  宋妍嬙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珠街街道小河灣小學教師

  張興會 重慶市大足區龍崗街道西街社區居民

  阿迪雅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滿都拉鎮巴音哈拉嘎查牧民

  賀曉英 湖南省桑植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洪家關光榮院院長

  郭海明 湖北省武昌職業學院董事長

  莫浩棠 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東莞市工商聯主席、市愛國擁軍促進會會長、三正集團董事長

  曹 恒 江蘇省徐州市邳州生態環境局職工

  山東省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擁軍船”船長集體

 

  軍民魚水情深的“最美”見證

  ■解放軍報記者 王 鈺

 

  1.才下“擁軍船”,又登“擁軍車”

  鄉風家風見傳承

  7月28日清晨,轟鳴的馬達聲劃破山東省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的寧靜,一艘寫有“擁軍船”字樣的現代化養殖看護船收錨、起航,向著6.8海里外北部戰區某部官兵駐守的蘇山島破浪前行。

  年年“八一”,又到“八一”。這是“擁軍船”又要慰問島上官兵了。兩年前“走馬上任”的船長王行國今年58歲,他是院夼村第6任“擁軍船”船長。截至今年,“擁軍船”已經更換5代,航行了61個年頭。

  2014年至今3屆“最美擁軍人物”中,唯一被授稱的集體就是“擁軍船”船長集體。

  1960年,院夼村兩位漁民出海返航途中遭遇大霧和強海流,在蘇山島附近海域迷航。幸虧駐島官兵及時營救,他們才順利脫險。

  當年9月,院夼村黨支部書記錢煥文帶領父老鄉親登島感謝,卻發現這座小島是一個無居民、無淡水、無耕地、無航班的“四無”小島,一旦趕上海況惡劣,補給就要中斷。村民們當即決定,義務為蘇山島運送物資、接送官兵及親屬。

  一條在海圖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線,就這樣誕生了。

  一次援救,牽起一段情誼;一個承諾,鑄成一甲子堅守。樸實的院夼人將擁軍鄉風延續下來,“船篙”在一代又一代船長手中接力。61年來,“擁軍船”平均每年往返400個航次,累計航程20多萬公里,50多次在惡劣天候接送官兵及親屬看病就醫。

  翻閱歷屆“最美擁軍人物”名單,記者不由得浮想聯翩。如果碰巧有一位徐州籍戰士在蘇山島服役,他探親休假也許會享受這樣的優待:才下“擁軍船”,又登“擁軍車”。因為高鐵站有擁軍“綠色通道”,而在徐州或許又會登上曹迎軍、倪振娥夫婦的“擁軍車”……

  第三屆“最美擁軍人物”曹恒,父母正是首屆“最美擁軍人物”曹迎軍、倪振娥夫婦。20多年前,夫婦二人遭遇車禍,被路過的子弟兵搶救,夫婦倆從此走上數十年如一日的擁軍之路。上世紀90年代,倪振娥經營客運業,開業第一天便掛起“擁軍服務車”的牌子,現役軍人、退役軍人乘坐一律免費。

  夫婦倆擁軍感染帶動了全家人。女兒曹恒先是參軍入伍,退役后和父母一樣常年擁軍,每年履行“海島之約”走訪慰問部隊。后來,她的哥哥、嫂子、侄兒也一起加入擁軍行列,一家人成了遠近聞名的“擁軍家庭”。

  好家風發揚光大,好鄉風吹拂海島。

  同樣受家風鄉風影響的,還有第三屆“最美擁軍人物”、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珠街街道小河灣小學教師宋妍嬙。

  2010年12月5日,四川省道孚縣發生火災,云南曲靖籍戰士呂援雄舍身忘己救火排險,全身燒傷面積達80%,10個手指截肢,外耳廓被燒掉。宋妍嬙結識這位一等功臣后以愛相許,決心一輩子陪伴“火場英雄”呂援雄。

  令人欣慰的是,宋妍嬙不僅在教學崗位取得優異成績,還把“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條。

 

  2.上高原下海島,擁軍人永遠在路上

  萬水千山總是情

  從重慶市到西藏山南軍分區邊防某團駐地,要跨越2000多公里,翻越兩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從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巨大的海拔落差令人望而生畏。

  然而,就是這條路,第三屆“最美擁軍人物”張興會16年來往返了6次。

  家住重慶市大足區龍崗街道西街社區的張興會,兒子古怒曾是西藏山南軍分區邊防某團二連三班副班長。2005年7月16日,古怒在執行邊境巡邏任務時突遇塌方,為營救戰友壯烈犧牲,年僅19歲。

  雪域埋忠骨,人間有大愛。“烈士的母親,就是我們的親娘!”指導員殷永飛、副連長馬云山、排長余剛,以及原大足縣民政局優撫安置科科長楊凱……一茬茬官兵和基層雙擁工作者沒有忘記張興會,平時為她排憂解難,逢年過節還會前來看望。

  張興會把對兒子的濃濃思念一針一線縫進棉鞋和鞋墊,寄往雪域邊關,送給古怒的戰友們。16年來,她為邊防戰士制作數百雙棉鞋、上千雙鞋墊。這期間,她還6次進藏看望兒子的戰友,把溫暖送到依然駐守邊疆的“兵兒子”們心里。

  萬水千山,隔不斷對子弟兵的牽掛思念,也擋不住“最美擁軍人物”一往情深的擁軍腳步。

  “防護服告急!”去年春節期間,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則消息,讓河北省邯鄲市的高英夜不能寐。“必須盡快想辦法幫他們籌集!”一聲召喚,高英的微信立刻忙碌起來:有人發來捐款,有人連夜聯系防護用品生產廠家,有人四處購買口罩、消毒液、溫度計……就這樣,第一批物資有了著落。

  年近七旬的高英是“全國愛國擁軍模范”,也是首屆“最美擁軍人物”。從邯鄲到武漢跨越千里,高英和她的擁軍伙伴火速行動,向武漢榮軍醫院等9個退役軍人保障單位和湖北省軍區等13個部隊單位捐贈了防疫物資。

  第二屆“最美擁軍人物”張斌是一位書法家,他多次隨擁軍慰問團到邊防一線,為官兵開辦書法創作與鑒賞講座。2011年以來,張斌累計參加擁軍走訪慰問50多次,足跡遍布云南80多個邊防哨所。

  同樣在云南,首屆“最美擁軍人物”、昆明天波通信工程公司經理許紹坤,在軍地有關部門指導下,組建了一支以退役軍人為主體的國防應急通信保障分隊,哪里有需要,只要一聲令下,這支特殊的保障隊伍就沖向哪里,先后參與百余次國防動員演習和搶險救災通信保障任務。

  “最美擁軍人物”將大愛灑向大江南北的座座軍營。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南國椰島到塞北邊陲,艱苦偏遠的地方,總能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

  在廣大軍民眼中,“最美擁軍人物”風塵仆仆趕赴邊關的樣子,是“最美”的樣子,也是值得敬重、值得學習的樣子。

 

  3.積極行動,帶動擁軍方式創新發展

  行業擁軍氣象新

  為解放軍擦擦汗,給子弟兵端杯水,逢年過節送上慰問品,是人民軍隊誕生以來人民群眾愛軍擁軍最質樸的表現形式。時移世易,今日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民富起來、強起來之后,擁軍形式更有特色,更加多樣。

  人才強軍,地方院校怎么支持?

  第三屆“最美擁軍人物”、湖北省武昌職業學院董事長郭海明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他擔任校長以來,根據部隊需求開設電子對抗、雷達預警、無人機應用等多個專業,相繼為陸軍、火箭軍培訓數百名緊缺專業士官,先后與6個軍兵種簽署定向培養協議,為部隊輸送2000余名定向士官生。

  面對民辦高校起步晚、基礎弱等現實困難,郭海明加大資源力量優化整合力度,相繼從部隊和軍事院校聘請100多名退休退役人員,組建了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理論功底深厚、專業技術精湛、軍事素養扎實的雙師型專家教學團隊,既高質量解決了退役軍人就業,又大幅提升了士官生教學質量和培養層次。

  社會化擁軍,地方企業如何引領?

  第三屆“最美擁軍人物”、東莞市愛國擁軍促進會會長莫浩棠退役創業以來,一直在愛國擁軍和慈善事業領域深耕篤行。2014年,他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成立愛國擁軍促進會,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愛國擁軍行動。

  社會組織不營利,無法通過自身經營“造血”,活動資金從何處來?“有什么困難我來解決,缺少資金我來兜底!”莫浩棠從自己所在企業拿出百萬元資金,資助促進會啟動運行。50多家企業和19位民營人士紛紛向莫浩棠看齊,主動捐錢捐物,成為東莞愛國擁軍的中堅力量。

  發揮優勢爭當行業擁軍“領頭雁”,在“最美擁軍人物”評選之初,就已成為一個引人矚目、可圈可點的風向標。

  第三屆“最美擁軍人物”、湖南省桑植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洪家關光榮院院長賀曉英,把青春年華獻給光榮院事業。35年來,她從臨時工到院長,一心一意撲在光榮院服務工作崗位上,視老紅軍、老八路、老戰士和烈屬為父母,千方百計讓125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快樂幸福,先后為94位老人養老送終,溫暖了大家、感動了社會。

  第二屆“最美擁軍人物”張富英投資建立信息化平臺,全力支持退役軍人和軍人軍屬創業就業。同為第二屆“最美擁軍人物”的陜西寶雞專用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寶和,帶領企業員工研發生產20余種系列產品,填補了我國防暴、維和裝備的多項技術空白。

  擁軍怎么擁?為子弟兵做些啥?“最美擁軍人物”用他們各自的專長作出了響亮回答。

 

  4.一日從軍終生是兵,此生不愧兵之初

  老兵擁軍更動人

  1981年12月,19歲的蒙古族小伙阿迪雅懷揣赤誠的報國心參軍入伍。1985年退役后,他回到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上世紀80年代,臨近邊境的草原上偷盜牲畜、越境偷獵、皮毛走私等跨境犯罪活動頻發,直接影響邊境地區安全穩定。阿迪雅響應達茂旗滿都拉鎮政府和邊防部隊召喚,毅然攜妻子到邊防一線定居,成為義務護邊員,一邊放牧,一邊守護邊境。

  達爾罕茂明安草原上,流傳著一首歌謠:“百靈鳥歌唱的是愛情,紅砂生長的是精神,像雪蓮選擇了冰山,紅砂就選擇了荒漠草原。”選擇荒漠,就是選擇了艱辛和孤獨。巡邊護邊30多年來,阿迪雅參與了上百次邊境聯合踏查,協助破獲數十起涉邊案件。

  如今,方圓20多平方公里的巴音哈拉草原,僅有四五戶人家。阿迪雅在離家不遠的山坡上,用紅磚擺出了大大的“中國”字樣,每天清晨,伴隨朝陽,他都會穿上洗得發白的舊軍裝,與妻子一起莊嚴地升起國旗。“設置旗桿就是要讓所有人知道,這里是中國。” 阿迪雅說,“草原很大,迷路的人看見國旗,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在第三屆“最美擁軍人物”中,與阿迪雅一樣,有多位退役軍人。老兵是他們共同的名字,軍魂是他們不變的精神底色。不管退役后從事什么工作,他們永遠心系國防,勇于擔當,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繼續為國防事業奉獻。

  第三屆“最美擁軍人物”、西藏自治區札達縣底雅鄉底雅村黨支部書記次仁羅布,與阿迪雅何其相似!他們同為退役軍人,同為共產黨員,次仁羅布1999年12月退役后回到故鄉。

  札達縣底雅鄉地形復雜,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底雅村距離縣城344公里,位于札達縣邊境前沿,每年大雪封山長達半年之久。次仁羅布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每年帶頭深入村組,向農牧民宣傳普及國防知識,還成立村黨支部黨員義務巡邏隊,組織義務巡邏隊與護邊員、民兵等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守卡、巡邏。在積極配合邊防部隊完成守邊護邊固邊任務的同時,他和村民們還經常到周邊的邊防連、邊防站看望慰問邊防官兵。

  第三屆“最美擁軍人物”中,年齡最大的是89歲的涂伯毅老人。1931年出生的他,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第一、二、三、四次戰役,在第四次戰役中被凝固汽油彈燒傷致殘。1956年,涂伯毅回到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休養。帶著燒傷的痛楚和致殘的不便,涂伯毅在休養院內主動承擔工作,后來還加入休養院的殘疾人課余演出隊、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革命傳統教育組。60余年來,涂伯毅堅持到部隊、行政機關、學校開展國防教育,行程幾十萬公里,聽眾達百萬人次。

  老兵擁軍更動人。“革命戰士就應該把一生交給黨。”涂伯毅老人一番話,道出了歷屆“最美擁軍人物”中退役軍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