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揭秘!中央掃黑督導組,每天都在忙什么?
時間:2019-08-22 瀏覽次數: 來源: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字號:[ 大 中 小 ]
“督導90天,從浙江到山西再到北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缺覺!”
面對長安君(微信ID:Changan-j)的提問,中央掃黑除惡第11督導組第2下沉小組組長張孝平,幽了一默。
“壓力。”張孝平停頓了一下,“源自沉甸甸的責任,更源自人民群眾的期盼。”
2019年6月,長安君跟隨該小組實地督導,真實記錄下96小時里,“下沉督導”背后不為人知的一點一滴。
最忙:一份督導組的日志清單
在浙江度過了清明節,在山西度過了勞動節,在北京,組長張孝平迎來了端午節。
6月20日這天,張孝平是這樣度過的——
0:07,出發前往看守所,核查案件偵辦情況,詢問相關嫌疑人。
6:10,回到駐地,召集全組開了一個分析會。
8:30,繼續與地方相關領導單獨談話。
12:10,從口袋里摸出第二盒“頭孢”。走出談話室,吃了一粒潤喉片。
14:00,前往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了解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審批情況。
17:23,查看當天收回的30份掃黑除惡問卷調查統計分析情況。
20:00,在駐地房間里召開小組例會,總結分析當天督導工作情況。
攤開36頁厚厚的匯報材料,“六種不良苗頭”、“軟弱渙散村”等13個名詞解釋,旁邊的空白處,被張孝平密密麻麻做滿了標記。
在北京城南部,該督導組做了5件事——聽、談、查、走、訪。
他們的96個小時,是這樣分配的:1/4時間,通過資料、案卷等,了解當地掃黑除惡的整體情況,召開督導組每日分析會;1/4時間,組長與一名組員,對被督導地區的相關領導進行單獨談話,其他4名組員,則對著密密麻麻的檔案與線索,展開查閱、研究、問詢、核實。
剩下的1/2時間,奔走在最基層的掃黑一線:在看守所“對話”黑惡分子、在舉報熱線邊聆聽電話那頭長長的講述、在重點工程周邊拆遷村了解綜合治理情況、在田間地頭與村民“拉家常”……
最強:一支特殊的“別動隊”
該督導組的人員構成,也是豐富多元。
組員一:某省黨委巡視專員,黑黑壯壯,臉龐剛毅,聲音洪亮,典型的草原漢子。
組員二:某教育系統干部,軍人氣質,思維縝密,全面細致,承擔了小組里的資料和線索梳理工作。
組員三:某武警副支隊長,干練精明,作風嚴謹,雷厲風行。
組員四:某檢察官助理,擅長生態環境保護方向。法律專家,火眼金睛,成功發現好幾起黑惡案件偵辦中不易察覺的漏罪、“余罪”。
組員五:某中央媒體記者,26歲的最年輕組員,充分發揮新聞工作者知識面廣、善于挖掘、調查思考、擅長寫作的特點,成為小組里的“一支筆”。
“別小看我們這只有6-7個人的隊伍。”組長張孝平說,“這其中有智囊、有謀士、有干將、有專家、有前鋒、有后衛、有守門員,分工協作,配合默契。”
最累:一桶吃剩的方便面
午夜時分,督導組會議室的桌上,擺著幾枚動過的餅干、一盒剛剛吃完的方便面。
討論還在繼續。這個任務是頭天晚上21點,開完小組碰頭會后,臨時決定的。
什么是碰頭會?就是匯總、梳理白天的線索和資料,每名組員將自己掌握的情況、了解到的案情,特別是疑難點最多、存在問題最大的地方,進行充分討論,交換意見,形成當天的督導小結,并安排第二天的工作。這樣的碰頭會,每天會有1-2次。
討論是最重要的環節??梢允且粋€人、一件事,可以是一份材料、一個案子,也可以是一個行業、一種現象。
這次,督導組將上百條線索逐一排查后,最后的焦點,落在了一起勞務“黑中介”案件上。
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19點開會,21點決定,22點出發,次日6點回來。連續8個小時,督導組對這伙“黑中介”團伙中的4名犯罪嫌疑人,逐一詢問、查閱他們的案卷材料,尋找可疑的蛛絲馬跡?,F場筆記寫了40多頁。
事實上,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八黑”——黑物流、黑物業、黑中介、黑開采、黑旅游、黑作坊、黑窩點、黑截訪——都是督導組重點關注的領域。
在這起被督導案件中,“黑中介”憑什么能長期膽大包天、胡作非為?
“我們的目標,并不只是一個黑惡犯罪團伙。”張孝平說,“通過反復研究案情,我們感到,背后很可能存在‘保護傘’。”
打傘破網,督導組正是為此而來。
最細:一片30畝的承包果林
在一片村民承包的約30畝面積的果林前,督導組成員與村支書一筆一筆地算著“農家賬”:年產量2000公斤,轉租費100萬,農民實際年收入3萬……
2019年6月,北京市豐臺區對長辛店鎮辛莊村原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石鳳剛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督導組注意到,石鳳剛瘋狂斂財、奢靡生活的背后,有一個慣用的手段——插手和干預集體土地承包。
新農村建設中,如何更好地掃黑除惡、保護農民利益?這也是督導組關注的課題。
北京城南部48小時,張孝平帶領督導組,馬不停蹄地調研走訪,榆垡鎮、禮賢鎮、盧溝橋鄉、黃各莊村......
“下沉”的腳步,從區委大院、區園林綠化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豐臺分局、鎮黨委、鎮掃黑辦、村委會,一直延伸到農民的田間地頭。
“土地是農民的主要財產和收入來源。集體經濟管理的每一個舉動、每一筆賬目,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張孝平說。
最囧:一個圓桌上的“流水席”
12點,午餐。18:30,晚餐。
因為各自要忙碌的事情太多,督導組用來吃自助餐的圓桌,往往開成了“流水席”。來得最晚的那個,一定是張孝平。
皮蛋豆腐、饅頭炒餅、土豆雞塊、香菇油菜、紫米粥……自助餐的內容,與單位的集體大食堂,沒什么兩樣。
此外,會議室里的一箱方便面、一大盒酸奶,是他們的“夜宵”。
北京“下沉督導”10天,工作之外,小組有兩次特別的“集體活動”。
一是6月10日第一天,小組被突如其來的流行性感冒“襲擊”,大家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癥狀。
二是6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朝鮮,小組全體在晚飯桌上一邊聊天,一邊看完了《新聞聯播》。